范文参考网
范文参考网 > 中小学教案 > 教师工作总结 > 同课异构的理解与教研流程
范文搜索

同课异构的理解与教研流程

发布时间:2013-07-25 编辑整理:范文参考网 来源:范文参考网 手机版

同课异构的理解与教研流程

1、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教学风格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即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设计教法,展现教学思想,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所听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的教研流程
“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或者备课组确定主题——对应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教师个人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改进策略方法。
3、开展同课异构的注意点
第一,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授课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和找差别,更不是故意找出不同授课人的水平高低。开展这样的活动要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时,在“异构”中又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或资源,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都可以“拿来”。一节成功的课例,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特点,如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是否是自觉的、民主的、和谐的等等,因为我们执教的毕竟是“同一课”,故要求“大同”,否则便会失去课堂评价的标准。“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以“求异”作为终极目的。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
第二,开展“同课异构”要把集体智慧与个人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进而加以区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区分好教学研究与教学评比的关系。在备课和评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课异构”是教学研究不是教学评比,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探讨的主题。课后的评课不能仅仅定义你上得好,他上得不好,而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学行为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这样才能使教学研究不断深入,防止出现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4、开展同课异构的意义
开展与学习观摩异构同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洗脑,也可以说是一次“头脑风暴”“这山更比那山高”“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再一次次的比较中走向了高效。引发了参与者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使教学走向实效与高效。

 

范文网参考手机移动版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范文参考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范文参考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TOP100范文
范文参考网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cw.cn#live.cn (注#改为@) QQ:970873901
范文参考网 | WAP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Copyright fw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